青州的经济过热现象已经引起了高层的重视。
按照一般经济学理论来说,当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潜在增长速度6%以上时,就可以被认定为经济过热。
很明显,现在青州的经济增长绝对超速了。
一季度,青州市实际统计的GDP同比增长为48%,砍了一刀后公布了个39%,这都把上面吓了一跳。
这已经不是过热,这是高烧,都39度了!
经济增长当然是好事,但投资过热会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通货膨胀,物价飙升;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交通、治安压力陡增……
据不完全统计,青州市周边县域乡镇,新建扩建的砖瓦厂就有二十余座,这个产业不需要多大的技术含量,村里有土地就能干。
新开业娱乐场所数以百计,因为娱乐产业是刚需,兄弟们赚了钱就得花,花不出去不舒服斯基。
先前并没有计划来青州投资的公司,比如汽车、建材、工程机械,都在争抢落户,生怕来晚了吃不到肉。
交通压力增大,就必须修路,增加交通工具;
外来人口暴增,相应的要增加电力、消防、医疗、教育、治安方面的公共投入,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过热。
涉及民生的行业,诸如餐饮、出租、房租、地产、技师等,以每月3%的通胀速度,已连续增长五个月,上个月甚至达到了3.5%,给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带来不小的压力。
九十年代初期,国内就有过经济过热现象,当年某个省份地产暴雷,殷鉴不远!
以往,应对经济过热的金融工具是加息、收紧贷款、控制和减少固定投资规模,但这些办法对眼下的青州来说没用。
因为目前青州的投资主力,是陈元生和宋乔安“拉来”的港资,人家不需要贷款,加息也不知道便宜了谁。
好在青州的经济过热是孤立现象,并非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
高层和省内协同,紧急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市场供应,抑制物价通胀,既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又要保证基础民生。
因为不管经济如何高速发展,总有一批人享受不到时代红利。
哪怕二十年后的某些大都市,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逼仄的房子里,拿着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收入。
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不是谁都有资格享受的。
你总得让那些月收入三五百的人活下去。
不过,经济的超速发展,让青州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让普通人在北上广深之外,有了新的冒险选择;
让高学历人才有了新的就业方向;
与此同时,青州也开始吸引国际视野,海外媒体在关注和报道大陆发展的时候,经济增速最快的不再是某些沿海城市,而是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内陆城市。
在世界近代史上,其实不缺经济奇迹。
比如莱茵河奇迹,是指二战后德国的快速崛起。
汉江奇迹,韩国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三十年时间,国家生产总值增长200多倍,人均产值由100美元增长至美元。
日本经济奇迹,从二战后的1947年到1977年,日本用三十年时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香港、新加坡也都是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经济奇迹。
改开以来,中国也在创造经济奇迹,比如春天的故事。
实践证明,只要海量资金砸下来,任何经济体都能快速发展。
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接住。
盖一堆高楼大厦并能不代表经济发达,还要看后续的产业能不能接盘,看一个城市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首富一家人住几十层高的大楼,富二代们开着跑车炸街,大批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