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肩膀递过来。
那天下午,江曼从化工厂回来,带回了张厂长的话:“他说,你们这股较真的劲儿,像当年的红星厂。”
叶东虓正在车间看王师傅改零件,闻言笑了。阳光从高窗照进来,落在崭新的接线盒上,亮得晃眼。
“等这批设备稳定了,”他说,“咱们就申请防爆认证。”
王师傅手里的扳手顿了顿,眼里闪着光:“好。”
窗外的雨停了,远处的田埂上,冒出了点点新绿。
第六章:老账本里的秘密
防爆认证的申请材料堆了满满一桌子。叶东虓趴在桌上填表格,钢笔没水了,他甩了甩,忽然发现笔筒里插着支旧钢笔,笔帽上刻着“红星”两个字。
“这是谁的?”他问正在整理图纸的江曼。
“哦,上次整理老厂长办公室找到的,在抽屉最里面。”江曼头也没抬,“还有个旧账本,你要不要看?”
叶东虓接过账本,牛皮封面已经磨得发亮,扉页上写着“1993年 红星仪表厂成本账”。他翻开来看,里面记着原材料采购价、人工工资,甚至还有食堂的买菜钱,字迹娟秀,不像老厂长的手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这字挺好看的。”他笑着说,“不像咱们王师傅,写的字跟鸡爪似的。”
江曼凑过来看了一眼,忽然愣住了:“这字迹……有点眼熟。”
她从包里掏出个旧相册,翻到某一页——是大学毕业照,背面有行赠言,字迹和账本上的一模一样。
“这是……林老师?”叶东虓也愣住了。林慧是他们的专业课老师,当年带他们做智能监测系统的毕业设计,后来听说辞职去了南方,再也没联系过。
“不可能吧?”江曼翻着账本,越翻越心惊,“你看这笔账,1993年5月,采购‘高精度弹簧片’,供应商是‘城南五金厂’,联系人‘林’。”
城南五金厂?叶东虓忽然想起什么,王师傅提过,老厂长的爱人以前就在城南五金厂上班,姓林。
“王师傅!”江曼朝车间喊了一声。
王师傅擦着手进来:“咋了?”
“您认识老厂长的爱人吗?”江曼把账本递过去。
老人看了看,叹了口气:“认识啊,林工,当年可是咱们厂的技术骨干,弹簧片校准的手艺没人比得过。可惜……”
“可惜什么?”
“九五年那场事故,”王师傅声音低了下去,“车间电路老化起火,林工为了抢一批刚校准的零件,没跑出来。”
叶东虓和江曼都愣住了。
“老厂长从那以后就像变了个人,”王师傅继续说,“以前总跟林工一起琢磨新设计,后来就只盯着老生产线,谁说改设备就跟谁急。”
账本上,最后一页的日期停在1995年10月,正是事故发生的那个月。叶东虓摸着那页空白的纸,忽然明白为什么老厂长守着旧设备不肯变——不是固执,是怕碰了爱人留下的东西。
“你看这个。”江曼指着账本夹层里的一张纸条,上面画着个简单的草图,是弹簧片的改良设计,旁边写着:“加个阻尼器,精度能提0.2%。”
叶东虓的心跳突然快了起来。他们现在用的弹簧片,还是老款的设计,如果按这个草图改,精度还能再提升!
“王师傅,您能做这个阻尼器吗?”他指着草图。
老人看了半天,眼睛亮了:“能!林工当年就提过,可惜没来得及试。”
那天下午,车间里又热闹起来。王师傅带着徒弟们画图纸、车零件,李姐在旁边算材料账,小周则琢磨着怎么把新弹簧片和传感器匹配。
叶东虓坐在办公室里,翻着林工的账本。每一页都记得清清楚楚,连边角料的利用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