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桐在民俗馆库房通宵工作。紫外线灯扫过某个漆器时,突然照出内壁刻着的微型地图。当她将地图与日记里的货运清单叠合,竟拼出条从南京经香港到台南的秘密运输线,每个节点都标着山楂图案。
中秋,两岸合办的“抗战文物回归展”在故宫开幕。展厅中央的玻璃柱里,三块玉佩在磁悬浮装置中缓缓旋转,投射出的光斑组成完整的星月云纹。周小小推着坐轮椅的周念华来到互动屏前,两人的手掌同时按在识别区上——尘封的电台录音突然响起:“这里是台北故宫……1948年第三批南迁文物中的《永乐大典》摹本,现存于……”
张雨桐看见两位老人同时红了眼眶,她们交握的手背上,淡褐色的老年斑像极了故宫落叶的投影。
当天,张雨桐在文物交接清单上发现个陌生编号。仓库里,来自台南的包裹中静静躺着盏走马灯,灯面绘着三姐妹在北平老宅摘山楂的场景。当她转动灯座,投射的光影里突然出现行小字:“三妹1949年元宵节制,盼团圆。”
返京车上,张雨桐梦见自己变成颗山楂籽。醒来时发现紧攥的掌心躺着枚铜钥匙——是周念华临别塞给她的,钥匙齿痕与故宫那把完全相反,像道严丝合缝的谜底。
这年深冬,故宫的雪落得比往年更绵密。张雨桐在修复室的恒温柜里,将两把铜钥匙并排摆放——故宫那把刻着“明”字,台南带来的这把则镂着“玉”字,齿痕交错时严丝合缝,像一对久别重逢的锁。
“这是当年沈先生特意请巧匠做的‘阴阳钥’。”周小小裹着厚围巾进来,手里捧着本泛黄的相册,最新一页贴着周念华寄来的照片:台南老宅的山楂树落满雪,枝头挂着个红绸包裹的木匣,“三妹说,这匣子要等两把钥匙合璧才能开。”
开春时,两岸文物运输专列首次鸣笛。当那只红绸木匣被送进故宫密室,张雨桐和周念华同时伸手——钥匙插入锁孔的瞬间,编钟突然发出清越的共鸣,声波在密室里荡出涟漪,震落了匣盖上的薄尘。
匣内铺着的杭绸上,整整齐齐码着三件物事:半本《永乐大典》摹本的残页,边缘还留着火烧的焦痕;一支银质钢笔,笔尖刻着“明华”二字;最底下是张1949年的船票存根,乘船人姓名处写着“周姓三姐妹”,备注栏画着三颗连在一起的山楂。
“原来她们当年约好一起走。”周念华的指尖抚过船票,墨迹洇着淡淡的水渍,“母亲总说二姐临上船前突然折返,说‘有些东西得留在大陆’。”张雨桐突然想起那本烧焦的日记里写“火能烧纸,烧不掉根”,此刻才懂,所谓守护从不是死守一处,而是让文明的火种在两岸都能燎原。
这年重阳节,“守护之路”展区重新布展。新增的展柜里,阴阳钥在射灯下泛着铜光,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两岸工匠合力修复《永乐大典》的画面。张雨桐站在留言簿前,看见周思华又添了新画:一群孩子在山楂树下交换文物模型,最小的那个举着“星月云”玉佩拼图,笑得露出豁牙。
闭馆时,夕阳穿过角楼的窗棂,在地上投下碎金般的光斑。张雨桐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回头见周思华抱着本画册跑来,画册里夹着片台南寄来的山楂叶,叶脉在阳光下透亮如纱。
“张老师你看,”小姑娘指着画册里的全家福,“这是电脑合成的三姨太太们!”画面上,周明德、周明华、周明玉并肩站在山楂树下,笑容在虚拟的光影里温柔得像从未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