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赵家麟在书桌前铺开一张空白宣纸,提笔蘸墨,将燕王的兵力部署、进军路线逐一标注出来。烛火跳动间,他的目光落在“匈奴”二字上,眉头不由得拧紧——燕王为了谋反竟不惜勾结外敌,一旦匈奴骑兵南下,西北边境必然告急,届时朝廷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必须尽快调兵遣将,同时加强西北边防。”赵家麟喃喃自语,在宣纸上圈出西北的几个重镇,又写下“粮草筹备”“兵力调配”等关键词。他深知,这场战争不仅关乎皇权稳固,更关乎百姓安危,容不得半点差错。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赵家麟便起身前往皇宫。早朝之上,文武百官早已齐聚,气氛凝重如铁。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目光扫过众臣:“燕王勾结外敌,意图谋反,诸位卿家有何应对之策?”
话音刚落,兵部尚书立刻出列:“陛下,臣认为应即刻调派京城禁军,前往济南府、太原府等地布防,阻止叛军南下。同时,传旨西北各镇总兵,加强边防,严防匈奴入侵!”
“不可!”户部侍郎立刻反驳,“京城禁军是守护京城的最后屏障,若尽数调出,京城空虚,万一其他藩王趁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众臣顿时争论起来,有的主张主动出击,有的主张固守京城,还有的担心粮草不足,无法支撑长期战争。赵家麟站在一旁,静静聆听,待众人争论稍歇,才上前一步:“陛下,臣有一策。”
皇帝看向赵家麟,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赵家麟,你但说无妨。”
“首先,调派三万禁军,由李将军率领,前往济南府布防,阻断叛军东路进军路线;其次,调派两万兵马,由王将军率领,前往太原府,抵御叛军西路兵马;同时,传旨西北总兵,让其率领五万兵马,加强西北边防,严防匈奴入侵。”赵家麟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京城防务,可从周边州县调派三万兵马驻守,再组织京城百姓组建民团,协助禁军守卫京城,确保京城安全。”
“那粮草问题如何解决?”户部尚书担忧地问。
“臣早已做好准备。”赵家麟从容答道,“之前推行赋税改革时,朝廷已储备了足够的粮草,可支撑半年之久。同时,臣已下令江南、中原等地,尽快调拨粮草运往前线,确保粮草供应充足。”
众臣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皇帝龙颜大悦:“好!就按赵家麟的计策行事!李将军、王将军,你们即刻领兵出发,务必守住济南府、太原府!西北总兵那边,朕会亲自传旨!”
“臣遵旨!”李将军、王将军齐声领命,躬身退下。
早朝结束后,赵家麟并未离开皇宫,而是跟随皇帝前往御书房。皇帝坐在书桌前,看着赵家麟:“赵家麟,此次平叛,朕打算让你担任监军,前往前线督战,你可有信心?”
赵家麟躬身行礼:“臣愿往!定不负陛下信任,协助将领们平定叛乱,早日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
“好!”皇帝点了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一枚兵符,递给赵家麟,“此乃监军兵符,你持此符,可调动前线所有兵马。若有将领不听调遣,你可先斩后奏!”
赵家麟接过兵符,入手沉甸甸的,这枚兵符不仅代表着皇帝的信任,更代表着千斤重担。他郑重地将兵符收好:“臣定当竭尽全力,早日平定叛乱!”
离开皇宫后,赵家麟立刻前往军营,与李将军、王将军商议出兵事宜。李将军、王将军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经验丰富,很快便制定好了出兵计划。次日清晨,三万禁军在李将军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济南府进发;王将军也率领两万兵马,前往太原府。赵家麟则留在京城,处理粮草调配、兵力部署等后续事宜,待一切安排妥当后,再前往前线督战。
然而,事情并未如预想中那般顺利。几天后,前线传来急报——燕王得知朝廷调兵布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