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江南之行(一)(2 / 3)

一方面,通过涉及诸多利益的盐业系统筛查,彻查江南盐业系统,牵扯大量江南名门豪族,同时,扶持文件等小家族转向帝国领域,顺带通过公投案完成江南商业体系半公投式改革。帝国江南集团正式入驻。

东江地区直接分离搞特区开发,一方面建设大宋帝国标准化都市,吸收资金进行财政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运动在江南地区建立广泛的省,州,府,郡,县到村社乡镇的基层治理系统,江南地区构架完成也是少数全面完完成标准模板治理系统的地区之一。

帝国盐务系统,商业系统改革完成之后,济平商行直接变成维稳项目,调控物价,预防基础民生工程,同时通过产业体系改革,建立现代近代化集中产业作坊和相关利益盘置换和剩余的士绅集团江南地区的土地,财政等相关资源,完成利益兑换和江南的全盘改造。

另外,在这里建立了帝国企业中的支柱之一,女工企业新军战略考核剿灭江南部分匪患后解救被俘的妇女。考虑到归家之后社会环境难以归家,直接在江南就地设立了纺织厂进行纺织生产安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这几年的发展,由于底子本身就不错,再加上帝国有意无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导向,江南地区本身就不错的底子,这几年发展更是一如既往。东辽,西宁和江南新政之后,重点建设的三大地区为今算是富得盆满钵满。

客观上来讲,江南地区的新政工作是三个地区以来建立的比较弱的一个地方,这于旧势力覆盖太大了,赵宇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士绅全部杀了啊,就变要演变成全面革命了。因此,第一批集中后产业的受益者和幕后金主基本上都是士绅集团出身,多数和东江时期的陆长明,陆家一样,用天子已经铺设好的网络和产业厂,置换传统的土地相关资源。

大宋帝国内导部关于帝国江南地区政策改革的研究及发展变迁专项论文。

赵宇主导的江南地区的改革只是完成了初步性质的改革。由于当时国内外局势的复杂性,尤其是还要考虑西宁地区的备战情况,所以改革就基本上推进到这一步,就没有再继续推进了。刚好陈棠江到基层考研,考研到江南地区,这回赵宇要再南地区呆一阵子,主导下一步改革方案。

河南地区的人才储备系统是相对于成绩来说做的最差的一个,前面说过工人由于其具备极强的纪律性以及部分特殊的工种需要,需要文化,所以国内外的历代运动基本上是先以工人运动为主体。(除了前世华夏,因为特殊原因走的是工农路线。)

现在的教育叫集中式教育。陈棠江评价道:"集中式教育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太过于僵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快速扫盲,只要基层民众的扫盲力度过关 。当然,运动才有组织的可能和必要,否则君主立宪,那就只能沦为贵族的博弈。而江南地区的识字率太高,不可能以专业技术培训校为理由进行集中式扫盲,扫盲运动也多是江南时期的效果。虽说有一定,但是,相关成果肯定不如西宁和东辽两个地区完全重新建起的要强。

帝国的产业系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洗牌,江南地区作为产业集中地,尤其是非核心类产业集中地,帝国财政兜底比较少,损失比较惨重的然说代价是,失业比较多,但是有关部门已经提前做了预警和预警方案,所以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动荡。因此,相当一部分当年通过置换的本地势力宣布破产,甚至有不少跳楼的也算是阴差阳错。虽说本身目的不是为了铲除他们,但是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赵宇研判江南地区的诸多情报,刚好趁这个时候对江南进行深层度改革。陈棠江这小丫头也在江南地区搞基层调研。赵宇在考量要不要让未来的皇储继承人也下继承锻炼一下,毕竟帝国的政治体制,不知道在自己走之前能到什么地步,继承人还是要慎